今年的五四青年節,有些不一樣,一支名為“后浪”的演講視頻在朋友圈刷屏。據統計,截至5月5日下午3點,《后浪》的B站視頻點擊量已超過1000萬,彈幕數量達到了17.1萬條。更有意思的是,《后浪》先是獲得了無數肯定,旋即遭到不少批評,“紅”與“黑”的變奏,使之成為一種值得思考的文化現象。
我以為,《后浪》首先是一次形式新穎的代際對話,也可視為面向年輕人的一次喊話。長江后浪推前浪,是社會代際更替和文化革新的客觀規律。而代際之間的文化對話,是社會發展的永恒話題,也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。作為社會群體的青年,客觀上代表著明天。任何一個對社會進步抱有責任感和自信力的人,對于撲面而來的“后浪”縱然一時無法接受,最終會持理解、和解的態度,并寄予無盡的希望。因此,相信未來、謳歌進步、贊美新生,本就既有價值的內涵,也有美學的意義。對此,《后浪》作了充分發掘。
視頻里的演講者何冰,出生于六十年代,在年齡上當然已屬“前浪”,但他深受B站用戶喜愛,出演的《大宋提刑官》等作品在B站擁有頗高的點擊與影響。視頻中,何冰富有感染力的語言、表情、肢體動作,以及他本人老戲骨、實力派的“人設”,都確保了《后浪》作為一次表演具有令人滿意的完成度,也因而詮釋了代際對話的意義。設想一下,如果把演講者換成某位“流量擔當”的小鮮肉明星,或人氣十足的年輕“網紅”,與何冰相比,或許既“后”且“浪”,但視頻的效果可能大不一樣。
所有“前浪”都曾是“后浪”,一切“后浪”也終將變成“前浪”。這是客觀規律,無法違抗,更無法阻擋。而不同時代的“后浪”們,在各自社會文化河床中萌發、壯大、奔流,又終要以各不相同的面貌,匯入時代的巨浪。時代也因此而豐富多彩。《后浪》無疑帶有鮮明的網絡文化特性,從創意、名字、文辭到內容、平臺等,又無不展現出網絡文化“反哺”作用和主流化進程。
《后浪》是B站官方賬號發布的,但也登上了中央一套的黃金時間,傳統與新興、廟堂與江湖,似乎在此實現了無縫對接。網絡文化很早就被定性為青年文化,但如果回顧一下五四青年節的歷史就會發現,一款網絡文化產品以如此主旋律的姿態出現,并引起朝野關注,不但在五四青年節的文化景觀中是有史以來第一次,在其他的法定國家節慶中,也并不多見。今天,網絡文化雖然已是覆蓋幾乎所有社會群體的文化形態,但它選擇青年的節日掀起主流化的浪花,也可謂適逢其時。
有人說,《后浪》是一碗陳年的雞湯,被感動的大多已是“前浪”;有人說,這支視頻里充滿了“前浪”對“后浪”的“奉承式”說教;也有人說,這不過是又一次商業味十足的狂歡。這些評價都有一定道理。但也正因如此,我們更看到,網絡文化正在成為當代社會文化的“底色”,深受網絡文化哺育的一代人也正在成為社會的中堅和主力。這個群體,其實無法以年齡簡單劃界,不論是60后、70后、80后,還是90后、00后、10后,在長時段的意義上都可能是網絡新文明的“后浪”。這也表明,時至今日,我們再用“亞文化”來定義網絡文化多少有些方枘圓鑿。二十多年來,網絡文化遵循自身發展脈絡,又與主流文化不斷磨合,在塑造和表達自我的過程中,凝聚和展示著“浪打浪”般綿延不絕的改變世界之力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我們確實在同一條奔涌的河流里。我想,這才是《后浪》的真義所在吧。
海峽廣播電視設備工程有限公司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軟件大道89號福州軟件園A區28號樓五層
Copyright ? 1999-2024All Rights Reserved閩ICP備12023208號